2007年3月15日 星期四

個案分析:影響Power Mac G4 Cube與iPod系列成敗的因素(其四,總結)


G4與iPod同樣由APPLE工程是巧手設計,都具有品味性的獨特設計感,但G4慘敗,iPod卻一片長紅,一個讓APPLE股價大跌,一個卻讓APPLE彷彿起死回生(讓Sony的Walkman吃足苦頭),這兩樣產品同樣都流著APPLE”試圖創造品味”的血液,在市場反應下產生如此巨大的差異,原因為何?

再分別了解了G4 Cube與iPod其產品本身的特質,以及其市場的特質之後,我想答案已經呼之欲出。在我的想法來看,iPod率先切中了、或該說是整合了眾多需求、以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滿足了消費者的期待;相對的,G4並未滿足大部分桌上型電腦使用者的需求。

G4不夠好?不,它只是沒有好在對的地方而已。iPod難道比市面上所有其他敵手都更好?音質比它更優異的日系廠牌絕對存在(其價位甚至更高),但隨身聽的需求是什麼?我不敢斷言所有人都不在乎隨身聽也要高音質,但市場已經給了一個答案:主流的需求者要的不是音質,他們要的是方便性──能夠隨時隨地、無所限制的聽自己想要的音樂──iPod的小體積、大容量,以及其與iTunes的整合,在加上隨身聽外顯的品味造型(不敢說它最好看、但顯然絕對不差),無疑是造就它如今可謂誇張的市占率的成功因子。

究竟何為最好的商品?在此我們似乎可以為其做個定義:
最好的商品,就是真正對消費者的需求提出精確解決方案的商品,也才是會成功的商品。

個案分析:影響Power Mac G4 Cube與iPod系列成敗的因素(其三)

Apple IPOD VS Power Mac G4 Cube




我們先回顧一下隨身聽音樂播放器的市場歷史才會真正的理解到iPOD在音樂市場成功的理由。

從1979年起,隨身聽音樂市場一直是以SONY為隨身聽音樂播放器的市場的領導者,其首先從推出錄音機得到好評後,又再以“WALKMAN”鎖定青少年市場,推出一系列的CDWALKMAN、MDWALKMAN等,一直是穩居隨身聽音樂播放器的市場的第一位。然而在2000年,音樂檔案的格式MP3開始流行,MP3格式的優點如學伴之前所提到的。因此,競爭者相繼推出以快取記憶體(flash)可支援MP3的隨身碟,造成MP3從個人電腦漸漸轉移到隨身聽播放器的市場,其中SONY也有察覺到市場發展的趨勢,故其於2000年及2001年推出可支援MP3的MDWALKMAN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同時,潛在的生產者也發現以MP3為主的隨身聽音樂播放器市場是一個利潤性可高的市場,其中之一的潛在的生產者即是APPLE公司於是在2001年在沒有任何競爭者下推出首台以標榜著“大容量可携帶”的MP3音樂播放器,搭載了5GB容量的硬碟(可存放約1000首歌曲)。APPLE的硬碟式的MP3音樂播放器創造出一個新的領域--輕巧硬碟式的音樂播放器,當消費者把iPOD放在口袋裡,就好像有著一座音樂圖書館般(這也是APPLE對於iPOD最自豪的地方),iPOD的出現撃中了消費者的需求,其剛推出的曾一度被認為價格過高,但事實上證明了消費者的對於可携帶的音樂播放器的保留價格是高於APPLE所定的價格,因此iPOD的出現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而且APPLE剛推出的時候,是供不應求的。

第一代iPOD與同時期音樂播放器比較表:






而其中第一代iPOD的是以FIREWIRE(火線)為傳輸工具,其傳輸速度大約為10秒一首歌曲,10分鐘內可傳輸1000首歌曲。比較其他以USB為傳輸工具的音樂播放器,其傳輸速度大約為5分鐘一首歌曲,5小時傳輸1000首歌曲。而且iPOD有二十分鐘防震,故iPOD一推出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反觀當APPLE所推出Power Mac G4 Cube的時候,桌上型個人電腦市場的型態為獨佔競爭市場的型態。雖然Power Mac G4 Cube有一些獨特的優點,例如:主機靜音,外表美觀等,但是其所擁有的獨特性不多,而且價格是不包含螢幕。消費者希望要買整組的Power Mac G4 Cube價格是超出他們的預算,消費者認為可以以同樣的價格購買其他品牌的性能差不多或比Power Mac G4 Cube 性能更好的個人電腦。更何況消費者對於Power Mac G4 Cube的主要特色(機身靜音、獨特造型、體積小垂直放入的吸入式光碟機)的需求並不高。由此可知,相對於iPOD的成功,Power Mac G4 Cube並沒有切入對的需求點,因此Power Mac G4 Cube推出於市場一年後被放到冰上(即英文“on ice”)。


Ref. Links:


Apple Music Event 2001-The First Ever iPod Introduction,http://www.youtube.com/watch?v=kN0SVBCJqLs&mode=related&search=

Apple getting sour, http://www.geek.com/news/geeknews/q22000/gee2000929002479.htm

Apple's G4 controversy, http://www.geek.com/news/geeknews/oct99/gn19991018000175.htm

PowerMac G4 Cube, http://lowendmac.com/ppc/cube.html

PowerMac G4 Cube, http://wiki.ccw.com.cn/PowerMac_G4_Cube

iPod,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pod&variant=zh-tw#.E7.A1.AC.E4.BB.B6

Walkman, http://www.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Walkman&variant=zh-tw

The Cube WAS a success: as an R&D product, http://www.2guysamacandawebsite.com/article.php?id=780

Why the Cube Failed, http://lowendmac.com/lab/01/0614.html

why the new imac will fail, http://macosx.com/forums/hardware-peripherals/11704-why-new-imac-will-fail.html

iTunes 版本歷史,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Tunes_%E7%89%88%E6%9C%AC%E6%AD%B7%E5%8F%B2&variant=zh-tw

2007年3月13日 星期二

html..

通常語法好像開門關門一樣,而且語法是以美式美語為使用語言。



舉例:HTML CODE 換行數的語法:


{把以下語法將[]換成<>,因為如果我把<>直接打出來.. 大家也不到HTML 的語法結構。}

字型的大小


打[font size=7]<"此為字型語法開始,即開門">

我(<--你想輸入的內容)[/font]<"字型的言法終止,也即是關門">

[br]<"BR 為換行的意思, P也是換行的意思,但[p]是比[br]多跳一行的。在[p]的標籤內,可以加入align=left/right/center這樣就可以控制在[p]之後的物件是左右置中,如果在[p]內有加入位置,要加[/p]的關閉碼 ">

[P align=center]
[font size=10]我[/font][br]
[font size=8]們[/font][br]
[font size=5]要[/font][br]
[font size=4]好[/font][br]
[font size=3]好[/font][br]
[font size=2]照[/font][br]
[font size=1]顧[/font][br]
BLOG!

[/p]


顯示:
















blog!

2007年3月12日 星期一

電腦王國? 我數位普及率 四小龍之末

電腦王國? 我數位普及率 四小龍之末
更新日期:2007/03/12 04:09 記者: 彭漣漪/台北報導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台灣似乎是「電腦王國」﹔但根據國際統計顯示,台灣包含電腦與網路的「數位普及率」,在亞洲四小龍中都居末。學者專家指出,數位普及率低,必然導致國民「數位修養」低,未來也將影響國家與國民個人的競爭力。
國人已身陷經濟弱勢圈
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望繼續「蟬聯」四小龍之末,這已不是新聞;然而,台灣還有另一種四小龍之末的排名,很少受到注意,卻直接關係到每一個人的未來。在知識經濟席捲全球的當下,台灣的電腦普及率和網際網路普及率,在四小龍中表現也是最差,要靠知識拚戰未來,許多處於經濟弱勢圈的台灣人民連工具都沒有,只能「赤手空拳」。
根據國際電訊聯盟(ITU)統計,二○○六年,台灣網路普及率為六十%,輸給香港(六十九%)、南韓(六十七%)和新加坡(六十六%),居四小龍之末。
另外根據國際電訊聯盟二○○五年統計,台灣電腦普及率為五十三%,世界排名第十九,依然是四小龍中最差,比亞洲第一名的新加坡少了廿一個百分點。全球電腦普及率最高的國家是瑞士,為八十六%,第二名是美國(七十六%),第三名是瑞典(七十六%),第一名的瑞士比台灣領先三十三個百分點。
竟比不過韓國值得警惕
國際電訊聯盟做國際比較時的數字,不是各國最新數字,但是在差不多的時間點去做比較,以示公平。雖然根據主計處最新統計,二○○六年,台灣電腦普及率已達六十三%;同時間,其他國家的普及率也應有所成長。台灣以電腦製造聞名,奪得無數項目的全球第一,相較下,這樣的數字表現無寧是極大諷刺。
中央大學教授朱雲鵬表示,台灣電腦與網路普及率既然低,在四小龍之中都居末,不僅對台灣未來的國際競爭力有負面影響,對解決國內本身的數位落差更不利。他說,這兩項數據,台灣如只是比星港差,應是「可預期的」,因我們的國民所得原來就低於星港一截;但比韓國差卻非常值得警惕,因韓國的國民所得過去一直低於我國,現在也只是在伯仲之間,但數位普及率高於我國,主要就是其政府投入非常多。
寬頻費對低收入是負擔
他強調未來數位化是趨勢,國民數位素養越低國際競爭力會受到影響。他認為最關鍵的是價錢,一個月一千元的寬頻費對低收入者是很大負擔。他建議國內雙管齊下:一方面寬頻價格應再降、另一方面增加內容豐富性,才能既提升數位普及率又降低數位落差。
而蕃薯藤執行長陳正然也表示,電腦及網路是一般人基本的工具,對拓展視野很關鍵。因此,不論是數位普及率低於競爭的其他國家,或國內數位落差過大,最後對國家的總體競爭力必然是負面的影響。

個案分析:影響Power Mac G4 Cube與iPod系列成敗的因素(其二)

iPod的崛起

APPLE市占率驚人的硬碟型音樂隨身撥放器(Nano與Shuffle則採用快閃記憶體),由下圖為期個系列世代銷售時間分佈,不難看出其越漸壯大的趨勢。







APPLE(或者該說是Steve Jobs)其實是非常高傲的。但從原本只與Mac系統相容,到2003年第三季正式推出直接能夠與主流作業系統Windows連動的iPod,一方面看得出來,iPod的勢不可擋,也可以窺見APPLE並未高傲過頭。

要談到iPod的市場,恐怕難免必須些了解一下隨身聽市場的概念,此時就不可避免地要談到mp3音樂格式普及的背景了。



迷思:最好的商品是不是就賣最好?


答案,是否定的。 每個商品(又或者是非商品、純粹的規格…等)都有其需求消費群,除了path dependance的可能性之外,還可以從另外一個特定角度來看:只有那些最符合消費者期待、或者該說是最深層切入消費者需求的東西,擁有"賣最好"的實力。



音樂格式mp3何以普及?它是一種破壞性壓縮格式。 換言之,mp3的音質相較於無失真音源(如wav檔),是明顯失色的。問題在於消費者是否能分別兩者音質的差異。一般而言,如果沒有一定程度的輸出設備(更明確地講,好的音效卡、好的喇叭、好的耳機、甚至更專業的玩家還有更多的考量),又或者是比一般人更敏銳的聽感,其實的確無法輕易分別出mp3音質之惡劣程度。一般居家消費端,如果不具備這些(或不打算、或無能力具備)要素,mp3音質失真的問題就不是個問題。遑論,對於那些隨身聽使用者,他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應該是「無時無刻、方便地能夠聽見自己喜歡的音樂」吧?那麼mp3最大的強勢,也就是其失真壓縮所換來的相對極小的檔案容量,就更進一步符合這個需求了,不是嗎?



iPod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崛起的。然而不同於市面上常見的韓系品牌(mp3音樂檔”隨丟隨聽”),iPod擁有iTunes這個平易近人的音樂播放,兼網路數位音樂購買的軟體平台,一方面雖然採用DRM授權限制(當然,被破解則是意料中事)了使用者自由轉檔與播放,卻也讓數位化的音樂檔成為可以合法交易的標的,促進iPod市場的成長。以數字來說話,從2003年開張截至去年為止,iTunes Store已經售出超過15億首歌曲,是全球線上音樂銷售量的主流。



iPod與其說是隨身音樂播放器,不如說它是擁有精品外表的小巧整合平台。大量的配件甚至是搭配其他產業的產品元素(如汽車內裝),也是造就今日iPod成功市占率的一環。構成iPod的要素不單是音樂隨身,也滿足了包括小型化隨身硬碟、相片分享、小影片隨時觀賞等各種數位化檔案交流的需求。確實其價位在類似定位的隨身聽產品中,屬於價位偏高(但並非頂級),然而iPod所滿足的需求就如前述,是多面向的,立體的,相信也因此造就了其市場龍頭的實力。



下一篇我想要把G4與iPod一起拿出來談。

個案分析:影響Power Mac G4 Cube與iPod系列成敗的因素(其一)


G4 Cube的背景資料

iPod想必就算是平常沒有接觸消費性電子市場的人,拜其名氣與成功之賜,也應該都耳熟能詳。但APPLE的個人電腦系列(Mac, iBook, etc)可能就不見得是如此了。我並非是一個Mac fan,所以首先必須知道這個案中有關Mac G4 Cube的一些背景。想必許多人也對這款個人桌上型電腦頗為陌生,畢竟這是APPLE僅生存了一年的產品線(換言之,失敗作)。


初步整理出這款產品一些特色如:
  • 標榜靜音(不使用電動風扇);
  • 獨特造型,體積小;
  • 垂直放入的吸入式光碟機(就當時而言仍屬少見,看得出APPLE想要差異化的作法) 。

此外一些問題如:

  • 排熱不佳(散熱孔位於容易被放置書物的主機平台上),過熱會自動關機;
  • 高昂定價(20GB版本就要1,799美金,約當六萬新台幣,螢幕價格另計)。
  • 發賣初期曾產生瑕疵(透明塑膠龜裂)
  • 升級手續繁冗
壽命:
2000年八月發售,隔年七月停售
(始終沒有正式宣布停產)


G4 Cube的產品定位:
與同期的Power Macintosh G4的規格相仿,而擴充性卻較差,定價因此相對顯著較高。以我個人的眼光來看,G4 Cube最大的訴求毫於疑問在於其前衛的造型設計(與小巧體積),無法讓人不多看一眼。但實際探究起來,G4 Cube光憑造型突出是否就能夠打出一片天?歷史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但我們想要知道的,當然是"為什麼"。
個人桌上型電腦市場的特質為何?

比較與NB市場,桌上型電腦仍不跳脫效能至上的決勝關鍵,其相對多元的擴充性始終都仍非NB所能比擬。成本方面,更因為各硬體組件的自由選搭(台灣電子業為重點產業,光華商場就是一個很好的象徵)而遠較NB來得划算(此即當前3C市場許多消費者口中所謂之"C/P值")。

G4 Cube既然在效能與擴充性上的C/P值,都輸給了同期自家產品,其定位只能以前衛造型作為主要區隔,而在我看來,家用桌上型電腦的造型不若NB據有外顯性的效果(自己放家裡欣賞罷了),對於非品牌忠誠者(此處即Mac fan)而言,光鮮亮麗的外表固然讓人多加留意,但不親切的價格與偏離桌上型電腦主流需求的特質,讓我認為G4 Cube註定沒有辦法成功,甚至在競爭激烈的3C市場上,連基本創造維生空間的利基 (niche)是否存在都讓人質疑。

以上僅是單方面先對身為個案背景標的的G4 Cube作一些概略性的理解,等到稍後檢視了iPod這個產品的概念之後,我會再針對個案的主題發表一些比較分析的看法。

以上。


Source
維基百科條目Power Mac G4 Cube:http://zh.wikipedia.org/wiki/Power_Mac_G4_Cube#_note-0
官方網站:http://www.apple.com/
非官方網站:http://www.apple-history.com/